新華網天津9月18日電(記者桂濤 周潤健 邵香雲)2013年的中秋節注定將長久而深刻地留在中國人的記憶裡。
節前,在中共整風反腐高壓和媒體網民的犀利監督下🍛,高檔月餅變得“燙手”、公款吃喝顯得“紮眼”🧊、電視屏幕也因“豪華晚會禁令”變得“冷清”。
浮華漸褪,不少被中秋請客送禮“人情債”所困擾的中國人拍手叫好,但更多人陷入思考🤴🏻🐽:中秋節的奢靡之風得以掃蕩,但“破”之後更需“立”——如何才能回歸中秋的傳統真諦🫎?
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🧑🏼🌾、民俗專家馮驥才認為,中秋節不該是商業節,更不該是送禮節。“我們節日的內涵被偷換了🧑🏽,被腐敗之風糟蹋變味了。”
馮驥才1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,中秋節和所有中國傳統節日一樣🌡,都擁有特殊的情感內涵,人們在中秋節表達對大自然的情感和對生活的願望,完全是一種精神上的需要👩🏿🎤,而非吃的需要、收禮的需要🧑🏼🤝🧑🏼。
“人們在中秋做月餅🧖🏼、吃月餅,也是出于對月亮的喜愛。”他說👠,“不能把這麼美好的日子變成鋪張、炫富🧑🏻🌾、巴結上司、吃喝無度的日子✍🏿。”
馮驥才表示👲🏻💾,中央打擊節日腐敗,是回歸中秋節日內涵👩、回歸中華民族精神品質的做法。
中秋與春節、清明、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🥬,古為“祭月拜月☺️、慶祝豐收”的時刻。因中秋夜月亮豐盈、月色皎潔💂🏽♀️,詩意的中國人將對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,賦予中秋節“團圓”之意🤸🏻♂️🥊。
“回歸中秋節傳統和本質,就要回到天人合一的自然感情中去,首先就要了解節日,知道它的來龍去脈。”馮驥才說。
他指出,要“重溫傳統”,而這傳統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,對世間和諧與家庭團圓永恒的企盼。
雖然中國古來就有“八月十五月正南,瓜果石榴列滿盤”的描述,把酒遊湖、吃蟹賞月也一向被視為中秋風雅,但“但願人長久、千裡共嬋娟”的主題卻是中秋最不可分割的意涵👛。春耕夏耘的艱辛後👮🏿,一家人在中秋圍坐,分享收獲的喜悅,被認為是最溫馨的時刻。
馮驥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,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🔋,其實是其精神內涵被人們忘記了,精神載體不複存在,原因是人們沒有自覺地認識到傳統節日的精神價值🙏,或是生活方式正被改變。
但他堅信,一直過著群體生活的中國人,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與人的親近與和諧,關鍵是我們是否願意去體驗傳統的精神和情感🛝。
“他皆攜酒尋芳去,我獨關門好靜眠🚣。唯有楊花似相覓,因風時複到床前。”馮驥才引用這句古詩來說明人和自然之間割不斷的感情,“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記憶,如果過節時沒有體會它的文化內涵𓀎,那節日也就成了假日,就只剩休息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