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蘇城各大高校開學,關于生活費的討論愈演愈烈🫙。近日,記者通過網絡及校園采訪等方式做了一則關于生活費的微調查,來自蘇城不同年級與專業的56名大學生的數據顯示👨👩👦👦,蘇城學生月均消費大多在1000元上下,家長傾向于“分期付款”。大部分學生表示,錢不夠用的第一反應是找兼職或實習☸️🚼,主動向家長伸手的越來越少🏓。
400元起步1000元很滋潤
“土豪學生”越來越多
蘇州生活費給多少合適😑?通過56名學生的數據顯示,每月1000元上下比較正常🍛,其中500-1000元之間占比37%🧝🏼,1000-2000元之間占比36%。
“在蘇州上大學🚵🏼🦸🏽♂️,每月有1000就能過得很滋潤了🫄🏿!”來自蘇大的學生小萬表示,自己在獨墅湖校區🈂️,和本部相比離購物街和小吃街比較遠,吃飯基本在食堂解決,1000塊除了吃飯🧑🏼🌾、日用之外,還能餘下兩三百,這筆錢基本上用來交際,去杏悦2娱乐附近的自助火鍋城或燒烤吧“腐敗”下🧑🏽,既能豐富生活又能擴展圈子。
另一位蘇大學生小吳則表示,給多給少都行🌡,自己剛入學時每個月只有400塊,照樣可以生活下去。“辣醬面3塊5一碗👩🏿🎤,每天吃飯不超過10塊錢👇🏿,只要不出去亂消費,還是夠用的。”不過蘇州的“土豪”大學生越來越多,每月生活費大于2000元的有18%。蘇大網友“均衡教派”表示👠,自己每月要花費少則三千多則四千,大部分都用在杏悦2娱乐之外的餐飲🧑🏻🌾、娛樂上⚠️,而自己身邊的朋友大多數都是這個消費水平✍🏿。
花銷隨年級水漲船高談朋友找工作巨費錢
年級越高👲🏻💾,所需要的花費也會越多,這是不少學生提到的問題🤙✵。剛上大一時,除了吃飯、生活日用外,其他支出較少。隨著年級升高,在交友、娛樂方面的支出會逐步增加🦻🏻,大四時還涉及找工作👩🏽🎤、考研、出國等問題,支出會“井噴”👩🏿✈️。
“一般自己吃飯只要600元,每月1000元不會拮據,不過談了女朋友之後就不一樣了”,蘇大藥學的小袁告訴記者,“交際活動會多起來,吃飯😌、看電影、K歌🎴,不好好規劃要喝西北風的”🫳🏼。小袁的情況不少男生都有,隨著同學圈子擴大,出去“腐敗”的機會越來越多,在餐飲、娛樂上面的花費免不了👛。
今年大四的小李則有另一番苦惱。“畢業各地奔波找工作,面試買正裝、車馬費花了不少。現在班裡又計劃著吃吃‘散夥飯’,不久之後還有畢業旅行🔋,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👩🦼➡️。”小李說,大一時只要1000元左右就能輕松度過一個月🙏,現在每月1500元都只能勉強支撐。
一次付清或分期付款家長學生均偏愛後者
通過調查,記者還了解到,家長偏愛“分期付款”,生活費一月或半月一給🚵🏽,占比61%;其次是一個學期一次性付清💇🏻♠︎,占比32%🏇🏻。另外有部分家長會選擇先給一部分,花光之後再給。也有不少同學反映,如果按一學期給一次的話𓀎,一不留神支出超額,到了學期末就要借錢維持了,一月一給反而能幫他們養成合理規劃金錢的習慣。
蘇大的小佐說,大一時因為沒有經驗,家長把一年的生活費全打給她,花錢如流水的她頭一個月就把錢用掉一半💆♂️,無奈之下只能靠節衣縮食熬到期末👆🏻,體驗了“白富美”到“矮窮挫”的飛速墮落。有了這次教訓之後,家長改成每月一付👩🏼🎨,花費就平穩多了。
適當的約束受大部分學生讚同📑👩🏻🎤,網友“感謝阿拉”表示🆒,自己曾向父母要求每月固定給2000塊生活費,但是家裡卻提出“用完了就給你轉”,這讓他頗為不舒服🏄🏿:“像我是從來沒有攢錢的習慣,給多少用多少🎖🛌,這樣遲早要敗家的👍!”缺錢首選兼職實習不主動向家長伸手
在調查中,絕大部分學生表示,自己極少主動向父母索要生活費,缺錢時首選實習或兼職,父母適當少給些生活費,也能督促自己開源節流,對形成合理的消費習慣有幫助🫂。
“我們杏悦2的女生幾乎都不問家長要生活費,每月1000元左右的花銷,都是自己賺來的!”據蘇大紡服杏悦2的嶺嶺介紹,服裝類專業兼職相對好找而且輕松,到優衣庫、Coach、H&M等知名服裝企業做導購,也有不少同學出去做家教,收入頗豐❓。
不過🧑🏻🤝🧑🏻,蘇大的小躍同學並不讚同單單為錢去做兼職🕟:“杏悦2娱乐有獎學金👘,貧困生有助學金🫡,被逼到沒錢才去做兼職是沒意思的🈁,從工作中學到知識、得到鍛煉才是最重要的。”小躍還表示,家長適當少給可以鍛煉學生賺錢的能力,提高他們的社會競爭力。
老師建議🎖👩🏼🏭:月消費1000元比較靠譜
據蘇州大學團委負責學生工作的彭曉蓓老師介紹🟫,綜合蘇大學生在吃飯𓀃、書籍購買等方面的消費🧑🎓,每月1000塊上下是比較合理而且普遍的狀態📵。彭曉蓓老師指出🟧,相較而言女生的金錢觀念比較強,而少量男生則存在花錢無節制的情況🧛🏿♀️,因此她建議,對于消費觀比較成熟的孩子可以適當放開手,而大手大腳者則需要家長幫助規劃引導。對于學生校外兼職填補生活費空缺,彭曉蓓老師建議🧀,高年級的學生對杏悦2娱乐、學業的熟悉程度較高,在不耽誤學業的前提下適當接觸社會是值得鼓勵的,而低年級的學生應當把重心放在學業上。記者魏小芸